宣统帝宣布退位之后,清朝就此走向崩解,那个久盛不衰的腐朽制度也终于走到了尽头。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兴的民国时代正在世界的风口浪尖中缓缓成形。虽然清室的名号还在,但袁世凯和新政府在权力安排上与清朝皇族签订了一份他们可以继续留在宫中、享受皇族待遇的协议。这些人仿佛被定格在历史的一个角落,仍有机会穿着宫服走在大殿的回廊,听闻金钗落地与铜器碰响的声音,继续以往的礼仪与尊崇,尽管手中的权力已不再像往昔那般实际。
进入新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强调人人平等的理念,民间的反对和质疑也随之高涨起来。那些曾在皇宫里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人,虽然不再是无所不能的“贵人”,但在新时期的生活中仍然可以看到宫女、太监们的身影。他们的起居礼仪、日常侍奉的规矩、甚至服饰的细节,仍不时透露出昔日的宫廷气息。普通百姓对这种旧日特权的残留,心中自有一股不甘与反感,觉得新社会的公平与新风尚不应再容忍这样的差距。
随着反对的声音日益高涨,新政府也只能做出更硬的决定,把宫内的宫女和太监逐步遣散出宫。遣散的数量之巨,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仿佛一夜之间,曾经在后宅中穿梭的人们被世界抛下,失去了立足点。政府虽然发放了一些安置金和生活补助,但那点钱多寡有限,远远难以覆盖他们离宫后的日常需要。以往在宫中的人们,若干时日里还能从收藏的宝物、积攒下的资源中看到些许余裕,但一旦被赶出宫门,生活的路就变得异常窄窄。
展开剩余62%从前在宫中生活的人,若干许多在皇宫的宝库、宴会的席间得到过赏赐,若干则靠严谨的工作换取口粮与衣着。离开之后,这些曾经的优越感与“稳妥的未来”似乎瞬间消散。民国初年的社会对他们来说,既不是重新赢得市场的机会,也不是被社会温柔对待的情形。曾经的宫女若要在宫外找工作,通常只能进入其他豪富之家做丫鬟,月薪虽然可能比过去稳定,但与宫内的优厚待遇相比,实在微不足道。清朝的覆盖范围与影响力一旦崩解,大多数人就会面临来自社会的冷眼与排斥,他们的婚姻前景也因此变得复杂。
古代对女子的婚姻观念在新社会中并没有彻底改变。宫女们到了二十五岁时仍是被视作“出宫之日”临近的年龄段,尽管民国时代已经到来,但人们的思想仍带着旧时的影子。很多二十出头的女子在社会眼光里已然成了“大龄剩女”,一旦失去在宫中的高贵身份,自己在社会上的吸引力就大打折扣。身体也难免因为长期的艰苦劳动、在寒冷环境中生活而出现各种问题,健康状况普遍不佳,生育能力可能受到了影响。这些现实因素进一步削弱了她们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性格上的阴郁、孤立甚至自卑,往往伴随她们度过后半生。长期在后宫里压抑的生活,确实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使她们难以成为温柔贤淑的妻子。年岁渐长、容颜不再,若要再寻找一个安稳的婚姻,往往充满坎坷。
在这个阶段,曾经的太监群体却有着另一番命运。相比宫女,他们往往有过积攒下来的钱财,甚至有些人还有自己的房产与地产,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甚至继续“养家糊口”。然而大多数宫女却多半只能依靠微薄的遣散费或外出打工来勉强度日,孤独而无援的日子成了她们最真实的写照。那些在宫中积累的岁月成为她们记忆里的一段沉重历史;而太监们则可能凭借过去积累的财产,勉强维持着晚年的独立生活。总之,清朝的消亡并没有给这些曾经的宫廷人带来一个光明的未来,更多的是让他们在新社会里面对无情的现实与社会的排斥,最终多数人只能在街巷里慢慢老去,或在陌生的地方默默度过余生,直到被历史的尘埃覆盖。
发布于:天津市億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